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隋唐帝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光陵

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


  光陵是唐穆宗李恒的陵墓,依山为陵,位于蒲城县。
  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
  光陵位于蒲城县城北15公里的尧山上(翔村乡光陵村),海拔700—1000米。陵北、西、东北为山地,西南方有较深的沟壑,南面地势较平缓。
  光陵东距唐玄宗泰陵20公里,西距宪宗景陵3公里、距睿宗桥陵8公里、西南距西安118公里,南侧5公里处有国家授时中心。
  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多东北风,次为西南风。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偏少。年平均气温13.2℃,年平均降水量为541.7毫米,年日照2282.4小时,无霜期为219天。
  光陵附近有铁路三条:西韩铁路、西延铁路、铜蒲铁路。其中铜蒲铁路从光陵左侧通过。蒲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地上地下遗存丰富,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保护单位10处,县级保护单位24处。
  二、历史沿革
  (一)李恒生平简介
  李恒(795-824),又名李宥,中兴皇帝唐宪宗第三子,母懿安皇后郭氏。贞元十一年(795)七月,出生于长安大明宫别殿。820—824年在位。初封建安郡王,后徙封遂王,兼新义军节度使。元和七年(812)立为皇太子。元和十五年(820)其父暴死,中尉梁守谦与宦官王守澄等拥立其即位,时年25岁,次年改元“长庆”。穆宗登基伊始,努力改变其父宪宗晚年的弊政,加强法制,为刑部制定办案章程,提倡“寓礼于法”、“慎刑”、“宽简”的原则,起用大批执法严明的官吏。严肃处理科举考试的作弊案和贪污案等,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同时实行宽松的经济政策,减轻水旱灾区及兵燹地区的赋税,免除地方陈欠,封止地方官进奉,严惩贪污腐败官吏,加强盐务和茶叶管理,改变钱重物轻,完善两税法的实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另外,穆宗也很注意各民族团结,长庆元年,吐蕃请与唐结盟,穆宗命刘元鼎为会盟使赴逻娑大昭寺结盟,并竖立“唐蕃会盟碑”一通以记其事,藏族永远是我国民族中的一员。
  《新唐书·敬宗本纪》载:长庆四年正月,李恒因服用长生药中毒死于长安清思殿,十一月庚申葬光陵,时年30岁。谥日睿圣文惠孝皇帝,庙号穆宗。
  (二)建制沿革
  光陵依山为陵。陵区各项设施亦与依因山为陵的先祖诸陵类同,即在山体南坡半腰处开凿墓道玄宫。于玄宫四周围筑陵墙,陵墙东南西北各1门,四门前两侧均有门阙和和石狮。陵墙四隅有角楼。南神门南有广阔的神道,神道东西两侧列置石刻。北神门外有北神道,神道两侧有3对仗马及1对小石狮布置。四神门外都有石狮1对。神道南还有乳台、阙台建筑,陵园西南有下宫,东南有陪葬墓。《唐会要》卷21载,恭喜太后王氏和贞献太后萧氏陪葬光陵。
  (三)管理沿革
  光陵建于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但对陵区的管理,仍由“陵台”这一机构具体负责。
  文宗大和年间、武宗会昌年间、宣宗大中年间及及懿宗咸通年间都曾加强对光陵的管理和保护,或植柏、或修缮、或祭谒等都采取过一定的措施,使陵区设施不致有严重破坏。
  五代时期梁太祖朱温对历朝帝陵进行了浩劫,使多数陵因此变成废墟。朱温部下温韬更将关中十八唐陵除乾陵以外全部盗劫。
  北宋统一后,宋太祖于建隆二年(961)和开宝三年(970),两次下诏修葺被盗掘或破坏的历代帝王陵墓。开宝元年(973)对蒲城四唐陵进行修缮。修缮完工以后,各陵都立碑记一通。
  清乾隆四十年(1775)陕西巡抚毕沅下令保护名胜古迹,对两代帝陵亲自书写墓碑,由各县负责镌刻立石。蒲城县令冯方邺对光陵修筑围墙,加以保护。据《蒲城县志》卷3载,周围墙垣通长一百丈,高六尺,厚三尺,前门一,于乾隆四十年新修。
  民国初年,军阀混乱,光陵陵区设施毁坏殆尽,树木被伐,陪葬墓被盗。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光陵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期间,附近修铁路,翔村公社向每个社员摊派0.5立方碎石,限期交齐,群众就近取材,砸了光陵陵区众多石刻。
  1971年,在光陵村成立了群众性的光陵保护小组,负责光陵文物管理工作。
  1982年,蒲城县桥陵文物管理所成立,兼管光陵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1984年,蒲城县泰陵文物管理所成立,兼管光陵的文物管理工作。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了光陵的保护范围。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光陵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光陵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光陵玄宫位于尧山西岭之阳,即选择西岭南麓半山腰坡度较缓的地方,先开凿墓道,再于墓道北端凿一断面,从断面向山腹开凿玄宫,在涵洞内修建墓室。玄宫是整个陵园的主体,是奉安皇帝的墓室,所以也是营建山陵的主要工程。光陵墓道方向是正南北,其北端玄宫口处海拔800米,墓道长42米。墓道口从整体看和山体坡面齐,只是局部略有沉陷。墓道北端距南神门遗址1200米,距清立墓碑500米。墓道口保存现状基本完好,看不出有人工扰乱的痕迹。
  陵园垣墙呈长方形,在整个陵区北部形成一个居高临下的庞大山城,南墙长2350米,西墙长3100米,北墙长3920米,东墙长2500米。四隅原有角楼建筑,现仅有西南、东南和东北三处角楼遗址。
  垣墙东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辟一门,四神门外各有门阙1对。东、西、南、北神门外各置石狮1对,尚存7件。
  光陵献殿位于南神门内以北约20米处,有夯土基址残存,献殿是陵园内的重要建筑之一,是后世皇帝祭陵的活动场所。
  光陵阙台位于南神门以南2500米处,原有1对,现存西阙台。东西阙台间距180米。阙台是进入陵区的第一道门阙,是陵区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光陵乳台位于南神门以南600米处,原有1对,东西对称,间距160米,现存东乳台,并破坏严重。乳台是进入陵区的第二道门阙。
  神道是陵园中重要设施。南北各有神道,均有石刻布置。南神道位于南神门正南,门阙至乳台间长530米,宽60米,两列石刻从南到北依次分布有石柱、翼马、鸵鸟、仗马、翁仲;北神道位于北神门正北,南北长90米,东西宽50米,布置有仗马、石狮等石刻。
  下宫遗址位于朱雀门南1800米处,东南距阙台遗址400米,东距陵区中轴线300米。
  现陵南侧1.5公里处有一座封土墓,底径约50米、高约10米。
  (二)现存状况
  四门阙台遗址各2处,乳台仅存东侧遗址。
  四门石狮7个,其中东神门南石狮、北神门东石狮破坏严重。
  南神门:东侧石柱断裂四截,西侧石柱仅存底座;仗马存2个,均残,翁仲存5个;翼马存2个,完好;唐穆宗光陵碑保存完好。
  北神门:仗马存5个,均残,石刻基座有2个。
  光陵是中晚唐时期因山为陵的帝陵,其选址合理,布局严格,陵园的四门基址在唐十八陵中保存最为完好。光陵对于研究唐代陵寝制度及中晚唐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四、调查与研究
  20世纪40年代,石璋如、王子云曾分别考察过光陵。
  1958年,由蒲城县文化局组织对光陵进行文物调查。
  1973—1978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对光陵进行过调查。
  1982年,刘庆柱等人对唐十八陵进行了调查,包括光陵。
  1988—1990年,由蒲城县文化局组织对光陵陵区石刻、遗址进行文物普查。
  1993年,蒲城县文化局组织对光陵陵区文物进行调查。
  1998年,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日本奈良橿原考古学研究所对关中唐陵进行了全面调查。
  相关研究情况:
  贺梓城在《关中唐十八陵调查记》中,涉及光陵的不多。
  刘庆柱、李毓芳的《陕西唐陵调查报告》,有光陵的资料。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中对光陵的描述详细准确,是基本资料。
  《陕西文物古迹大观》(二)有光陵的综述性文章。
  五、保护管理
  1989年,蒲城县政府批准成立“陵区派出所”,职能是负责全县境内所有田野文物安全保卫工作;1994年,撤消“陵区派出所”,成立“公安文物特派室”;1999年,撤消“公安文物特派室”,成立“文物稽查大队”;2003年,“文物稽查大队”撤消。2004年4月,成立文物稽查大队,负责全县文物安全保护工作。光陵另有群众性保护小组。


陕西帝陵档案/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12

您是第 位访客!